在细雨中呼喊

如果将来我有孩子了,他会如何?

昨晚在酒店门口,那个小男孩像往常一样在那撒欢,后面我想称小男孩为“小公子”。之所以叫他小公子,是因为他是这家酒店老板娘的儿子,自我感觉这个名称很贴切,尤其符合我要讲的“公子病”。也许我们对“公主病”耳熟能详,而“公子病”大同小异,我想更侧重儿童阶段。小公子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他每天固定的玩具是三大件:摩托车,脚蹬三轮车,脚踏三轮板车(就是那种前面俩轮,后面一个轮,用脚蹬地就跑的那种)。

父母“言传身教”方式,带有“公子病”的病原体。一次他老爸非要他骑着摩托,拉着三轮,但小公子不肯,于是他老爸有些暴力地把他从三轮上揪起来,然后硬塞在摩托车上,当时他老爸很明显喝酒了。可以想象,小公子是很不情愿的,本人意愿被大人完全忽略,他只能被迫遵从。可以想象,父子间这种交流方式会给他的将来产生什么影响。

小公子将空三轮车从酒店台阶上顺着路板往下滑行,旁边正好停着一辆轿车(具体什么牌子不清楚),于是他的三轮车很正常的蹭到了轿车后屁股并正常地停了下来,然后听到他老妈对他说到:儿子,小心点,把人家车蹭了咱赔不起。也许很多人听了这句话没什么特别的感觉,但我不以为然,也许我有些敏感吧。首先现在父母的角度,他关心的重点不是孩子本身,而是“咱赔不起”,先不说是否真的赔不起,她并没有承担责任的态度,即使赔不起,但会有其他承担责任的方式。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,他现在的年龄估计无法理解上面所说的什么承担责任的态度,脑子接收的第一信息是,我的做法不对,那车我不应该碰,脑子里并没有“责任”的信息。简单的一句话,其实可以想到很多应该想的问题,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很重要的,至少我这么认为。

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出身,但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。

前半句可能没有疑问,后半句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。其实小公子被我带上“小公子病”的帽子也许挺委屈的,因为这和他本人没有任何关系,毕竟他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以及生长的环境。也许是中国独有的文化,也可能是富人家庭独有的文化,身为小公子,除了来自父母的宠爱,还有来自身边“陌生人”的宠爱,所以我说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可与皇帝的爱妾相媲美。我所说的“陌生人”,指的是酒店的工作人员且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,酒店旁边有个超市,我经常看见那些陌生人带着小公子去购物,有时是吃的,有时是玩的,昨晚正好看到买的是一辆玩具车。我想表达的并不是那些陌生人为小公子买账背后的小算盘如何如何,也许很正常,而是父母对待陌生人的行为的表现,我看到是默许,甚至支持。我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,在他的眼里,除了我可以和父母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”,也可以对陌生人如此,这就有问题了。衣食无忧,可以是父母的责任,但绝不是陌生人的责任,这只会给孩子错误的认知:我是公子,你是普通人,我可以要求你给我想要的,或者你应该给我我想要的,而前提是我不用承担任何责任。

我不知道其他人父母怎么称呼你们,回想自己小时候,包括现在,父母是叫我名字的,而现在我听到最多是“儿子,宝贝,闺女”等等,可能我确实敏感,其他人也许并没有觉得有何区别或不妥之处,但我感觉大有不同。我们之所以有名字,除了是一种专有代号之外,还是一种尊重,一种独立个体的代表。如果有人叫你,那个谁,喂,戴眼镜的……,感觉肯定是不舒服的。儿子,宝贝,闺女,这些也是名称代词,但和名字的区别在于,他不是唯一的,是群体代名词,比如一个母亲在广场上喊:儿子,那什么什么。当然孩子本人可以分辨出母亲的声音并做出回应,但要是母亲感冒了声音变了呢,孩子会知道是在喊他吗,就当开个玩笑。我觉得名字要比所谓的“儿子,宝贝,闺女”更有意义,不用强调你们的血缘关系,也不用强调你多爱他,比这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独立意识,以及自我意识。

絮叨这么多,还是回到我担心的,如果将来我有孩子,他会如何?对待孩子,我很谨慎,因为对我来讲,孩子是一种独特的责任,别人无法替代,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,对他的教育和培养从准备给他生命那一刻就开始了,无论将来我自身是贫穷是富有,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必不可少的。


评论